治疗风湿病的特点总结如下。
分型论治
贵阳强直风湿医院来说明痹证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,表现在患者身上的症状是有差异,但不外风、寒、湿三邪侵入肌表,深入经络,痹阻血脉所致,甚者深入筋骨,留恋不去。故大多数患者病程缠绵,病情顽固,经久难愈,每因气候变化而病症加重”。因此,治疗宜辨证论治。他将风湿病分为“着痹”“痛痹”、“热痹”和“肾痹”等进行治疗。
着痹
着痹即湿痹,以“四肢关节经常疼痛,尤以气候变化时为甚”为辨证要点,治宜“除风湿,活经络”,方用“自拟利关节汤”,药用:生地9克,熟地9克,当归9克,炒白芍9克,川芎6克,桃仁9克,红花6克,牛膝9克,威灵仙9克,苍术9克,黄柏6克,乳香6克,没药6克,防己9克,羌活6克,防风6克,白芷6克,龙胆草4.5克,陈皮6克,茯苓9克,香附6克。水煎服,每日早、中、晚各服150毫升,连服5~10剂,以症状消失为度。
痛痹
风湿病得治疗中痛痹即风寒痹,或寒痹,他认为多由于“风寒偏盛,瘀血阻滞脉络”所致,在西北地区更为多见。
以“疼痛发生于腰部及股骨部,沿大腿及小腿之后面而至足蹠,夜间疼痛增剧”为辨证要点,“痛痹”,根据其症状特点,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腿痛病症。
治宜“温通经络,除湿止痛”,方用“自拟痛痹汤”,药用:柴胡9克,桂枝9克,白芍9克,小茴香9克,茯苓9克,当归15克,延胡索6克,泽泻6克,川楝子6克,熟附片9克,甘草3克,生姜3克。开水煎服3次,每日早、中、晚各服100毫升,连服3~5剂。
热痹
“热痹”从“痛痹”等发展而来,是“病久邪郁化热”所致,以“膝、肘关节肿胀、发热、疼痛,不能行动”为辨证要点,治宜“除风祛湿”,方用“自拟消肿镇痛活络汤”,药用:淫羊藿9克,追地风9克,薏苡仁18肾
肾痹
以“腰部经常疼痛,气候转变时更甚”为辨证要点,柯氏之言“肾痹”,即风湿腰痛。
治宜“通经络,除风湿”,方用“自拟肾痹汤”,药用:蔓荆子6克,藁本6克,羌活6克,防风6克,当归9克,川芎6克,白芍9克,桃仁9克,红花6克,牛膝9克,续断9克,乳香6克,小茴香4.5克,鹿角9克,香附9克,木香4.5克,沉香2.4克,甘草3克,生姜3克。水煎服,每日早、中、晚各服150毫升,连服4~5剂。
按发病部位论治
根据记载的医方分析,治风湿病不仅要辨证论治,而且要注重发病的部位,如发病在肩背、下肢、腰部、大腿及两脚皮肤等都有不同的论治处方。
肩背疼痛
“肩胛及背部僵直疼痛,不能转侧”,相当于现代之肩周炎,治宜“行气,祛风,通络”,方用“自拟活络止痛汤”,药用:生黄芪15克,当归9克,桂枝6克,白芍9克,葛根9克,柴胡6克,黄芩9克,天花粉12克,生牡蛎15克,甘草3克,生姜3克,大枣3枚。水煎服,每日早、晚各服1次,连服5~6剂。
下肢痿软
“两腿软弱无力,不能行动,食欲不振,面黄肌瘦,脉虚数无力,”即“痿痹”之证,相当于现代之重症肌无力、周期性麻痹等病,治宜“健脾补肾,强壮筋骨”,方用“自拟痿躄汤”,药用:炙黄芪15克,白术9克,茯苓9克,党参9克,熟地黄12克,白芍9克,当归9克,怀牛膝9克,杨柳9克,山茱萸9克,山药12克,麦冬9克,十大功劳叶9克,炙甘草3克,生姜3克,大枣2枚。水煎服,每日早、午、晚各服150毫升,连服5~7剂。
肾虚腰痛
“腰痛,按之疼痛加剧,俯仰不便,妨碍活动。”治宜“补肾气,强筋骨”,方用“自拟三胶补肾丸”,药用:鹿角胶30克,龟板胶30克,阿胶30克,巴戟天30克,骨碎补30克,川续断30克,山茱萸30克,党参45克,熟地黄45克,山药30克,麦冬30克,生龙骨45克,生牡蛎45克,三七9克,怀牛膝30克,老松香(炒去油)21克。共研及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4.5克,每日早、午、晚各服2丸,白开水送下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